IWA曾建議,如果要使管網的漏水不致於惡化,每年必須汰換1.5%的管線,而北水處從2003年起,每年汰換老舊管線長度都超越國際自來水協會年汰換率1.5%標準,有了這樣的汰換長度才有機會讓漏水率逐年下降。
全線開挖示意圖
使用優質管材
因為近十年的修漏紀錄顯示,漏水約九成五發生在給水管,北水處為了使施工後的小區能夠於長久維持,延後漏水復發,不惜重金採購不鏽鋼管。又因為北水處與東京的不鏽鋼修漏紀錄有九成是發生在接頭的,2010年起,更全面採用不鏽鋼波狀管,以減少接頭使用量。此外,大型管(配水管)材質也使用高強度、具有彈性的「球狀石墨」鑄鐵管,並研擬進一步引進日本的新型耐震NS接頭。
使用波狀管減少接頭數量漏水率降為1/5
全線開挖
推動管網改善計畫的初期,常常發現施工完成之後,小區的漏水率沒有下降,有些甚至不減反增,挫折感很重。工程師所使用的材料是最新的,管線銜接作業也沒問題,究竟問題出在哪? 追根究底,原來是「盲腸管」造成的。 盲腸管,是建物改建、水表拆除後所殘留的給水管,以往拆除水表後,只在基地的水溝邊把給水管末端封閉,而這根水管源頭仍連著配水管,管中仍有水壓,形成一端封閉的盲腸管,隨著臺北的發展,建物不斷拆建,留下為數可觀的盲腸管。有些盲腸管歷史悠久,材質劣化,不停滲漏。而且修漏工人也難以分辨漏水管線是否為盲腸管或是使用中的水管,所以一修再修。地底下的盲腸管
當小區內的配水管已是新管材無須汰換,抽換連接其上的給水管為不鏽鋼管時,會更進一步使用「全線開挖」工法,沿著配水管挖開檢查,斷除所有給水管根部,再核對道路兩旁的水表,依照水表數量重新安裝新的不鏽鋼給水管,務必安裝到水表,同樣不濫接來路不明的給水管線。利用這樣的方法,消除盲腸管最有效,幾乎每個小區於施工完成後,漏水都消失了。 全線開挖示意圖